接触《寻路中国》是在2011年11月24号的正略读书会上。当期主讲嘉宾是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,也是著名的大书评人。读书会有个传统就是每期推荐一本书。当期推荐就是《寻路中国》。事实证明书评人推荐还是非常靠谱的。 本人不看游记,逻辑就——读别人游山玩水的经历史不如自己亲自去看,之前最多看年驴友笔记找找出行窍门。本书尽管是从游记角度写,但反映的是中国的大现实。
至少有三点让书很值得一读。
第一是文笔。Peter Hessler此前曾是《纽约克》的记者,从文字顺仅仅是个基本要求,强在他能写出共情。有时读者能在阅读中会心一笑。比方:一次有人搭车去杀胡(是个地名。文字上理解是杀胡人),对方问他是哪儿人。他想说:“我是胡人。”有时能从文字从体会一丝悲伤,比方本书最后在空旷废弃的厂房里静静驻足的那一刻。人类非常多感情是相通的,作者用文字再次证明了这一点。
第二是真实的第三方角度。不管是在開始谈长城附近地域的衰落,还是之后讲村庄被现代化裹挟前前进,还是最后谈在南方的所见所闻。Peter都是不疾不徐、客观真实的描写叙述。有不足是肯定的。书里也体现出一些真实的不足。不少作者在这方面难以保持客观。要么会因此变成愤青。要么就变成想教化大众的圣人。正因如此。我们也能看到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——有不足的部分。也有不断成长的部分。第三是能时时感受到中国的活力。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迷茫(变化太快了来不及适应)。但同一时候也展示着不可思议的活力。村庄的高速变化、工厂的此起彼伏,表面看是经济因素拉动。内因还是人们想改变现状。让自己活得更好些的愿望。总体而言,如今的情况是——仅仅要愿意求变,总能找到机会。
从想开农家乐的农民到年纪不足就開始打工的女孩儿,都是如此。
我习惯路上看书。看《寻路中国》让我两次座过了站,差点找不到自己的路了。本书非常值得一读,尽管封面没设计过。用纸也一般,可是仍然能在出版非常久之后持续购买。当当上卢显示不是“缺货登记”(这意味着不会再有货)。而是“预定”(非常快会到)就非常是说明问题。 书挺好!